「九七」回歸與教科書之重訂
「九七」回歸,雖然鄧小平說過「五十年不變」,但自「中英聯合聲明」公布後,隨著時日的消逝,一切都默默地在變。除卻政治方面,由於中央頻起爭端而為大眾所熟知外,經濟和社會亦皆為迎接新時代的來臨而醞釀著微妙的變化。可以肯定,教育一環,由於直接影響青、少年的思想意識,其不得不變之勢已經形成。 Continue reading
「九七」回歸,雖然鄧小平說過「五十年不變」,但自「中英聯合聲明」公布後,隨著時日的消逝,一切都默默地在變。除卻政治方面,由於中央頻起爭端而為大眾所熟知外,經濟和社會亦皆為迎接新時代的來臨而醞釀著微妙的變化。可以肯定,教育一環,由於直接影響青、少年的思想意識,其不得不變之勢已經形成。 Continue reading
母語是一個民族與生俱來的先天用語,以之作為教學媒介,易於思考,易於推理,易於接受。為甚麼學生和家長竟群起反對? Continue reading
長久以來,「說教」一詞,被定性為貶義的詞語。年輕人說:「我最不喜歡別人向我說教!」身為長者的亦有人說:「說教的東西已不合時宜!」正因為這種態度,很多為人父母或為人師長者,他們本來負有教育下一代的責任的,亦因為害怕觸犯忌諱而憚於說教。久而久之,若有人敢不顧流俗,起而與成見抗衡,則必被視為迂腐,譏為「老土」。 Continue reading
在他報看到胡菊人先生的大文 – (人生之錨)。文章內容頗具說教味,胡先生說:「讀到太多令人哀歎和苦痛的自殘殘人的新聞,更增加了人生應有舵和錨的信念。至於甚麼舵和錨,如果要由我說出來,真變成「牧師」了,會為良朋所笑。」 Continue reading
筆者在本欄提及在課堂上與學生解釋《論語》中論孝的章節時,向學生講述一個於現實生活中「人不如狗」的故事:故事的主角是一對年輕夫婦,他們愛護狗兒,寵溺有加,卻忽略了對老媽的關心。 Continue reading
有一對年輕夫婦,不願生兒育女,但卻醉心於豢養寵物 – 狗。在他們二人世界的小小居室中,養了品種不同的三頭可愛的小狗。據旁觀者說,他們夫婦平日對狗兒寵溺有加,噓寒問暖,無微不至有甚於對家中的老媽。 Continue reading
年年會考放榜,總有不少人金榜題名,亦總有不少人名落孫山。語云:「幾家歡樂幾家愁!」最堪為現實的寫照。成功的不必說了,錦上添花的訪問隨處可見;失敗的,我們究竟應以怎樣的態度去看待呢? Continue reading
望子成龍在古時是天經地義的事,於現代卻被視為大不該。每當會考放榜,熱心關懷後輩的人士,目睹試場失意,徬徨不知所措的一群年輕學子,臉上那份失落的神情,由於同情心的驅使,更常指父母望子成龍之心而大張韃伐,於是恆常對子女有期望、有要求、有約束的父母,罪惡感不禁油然而生,頓然間陷入了無所適從的境地。 Continue reading
自古以來,服侍老人家,都是一件難事。此所以我國傳統凡被稱讚為孝子賢孫的人,不但甚得世人敬重,甚而皇帝也會給予特別的褒賞。
時至今日,科學發達,經濟轉型,家庭結構己大異從前。在小家庭制度流行的今天,年邁父母往往未能與兒孫同住。當健康日差,需人照顧時,很自然照顧長者的工作,便會隨著社會的發展,流向護老服務的機構。 Continue reading
欣賞文學,不是一件易事,但肯定是一件樂事。當我們從一篇作品中,領悟到作者的寫作動機,與篇裏的真意,從而感受其深情與至誠,那份滿足和喜悅,真非筆墨所能形容。
宋代文壇,有一個這樣的故事:
一次,蘇東坡在衙門值夜,帶了好朋友李之儀的詩去閱讀。開始時,未能通解其意,一直讀至深夜,始覺靈台開豁,直達作者內心。 Continue reading