岑練英
自「五四運動」以來,儒家學說備受曲解,有不少好學的年輕學子,往往提出以下兩個問題:
第一問:春秋時代孔子提倡禮教,是不是為適應統治者的需要,維護統治者的利益?第二問: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不是為壓抑諸家學說,推行愚民政策以實現其統治目的?
要解答以上的問題,必須從歷史的研究中去找尋答案。須知歷史上任何主張的進行,必須基於時勢的需要;而任何學說之能成為一國家文化的主張,亦必經歷「適者生存」天演公例的考驗。儒家思想,立意在維持社會規序,使民安樂富足,其主張誠有利於政府的統治,但若以民主觀點論之,則亦有益於百姓。試問有誰不盼望在秩序整然的社會中,安居樂業,各遂其生?故孔子之倡禮,乃因春秋之世,正值禮崩樂壞之時,不但在政爭中有臣弒君、子弒父之事發生;倫常間亦常見弟佔兄妻,子烝父妾的亂倫行為;尤其國與國間之攻、伐、征、取,對百姓為害猶烈。於此欲望高張,人心陷溺之時,若不提倡復禮,將何以警惡行,正人心?故孔子之倡禮,其動機絕非為少數統治者的利益,而是為廣大百姓的安寧,不但於維持社會秩序有莫大的意義,對促進社會文明,亦具積極的推動作用,豈能持一偏之見,謂其為守舊、反動,只欲維護統治者的利益?
至於漢武帝之崇儒,在當時亦有其積極的歷史意義。蓋武帝即位之初,七國之亂,死灰未滅;橫行塞北的匈奴,勢力日張;商賈、任俠一任己意私利行事,擾亂社會安寧;黃老之治,流弊叢生。於此形勢下,一切須從撥亂反正做起,故春秋大義的「尊王攘夷」,正適合時代的需求;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,更符合百姓的利益。若能從此等處客觀體認,則知儒學於此時備受推崇,實在是可以理解者。設若儒家主張不合時勢所需,不符百姓利益,則漢武帝、董仲書諸人,縱有愚民之私欲,其至高無上之威權,亦必不能收此大效,可以斷言。後人不察,妄憑主觀臆度,肆意立說,遂至歪曲史實,厚誣古人。
原載星島日報教育廣場版「翰墨軒」
一九九四年二月十九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