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正視母語教學
母語是一個民族與生俱來的先天用語,以之作為教學媒介,易於思考,易於推理,易於接受。為甚麼學生和家長竟群起反對? Continue reading
母語是一個民族與生俱來的先天用語,以之作為教學媒介,易於思考,易於推理,易於接受。為甚麼學生和家長竟群起反對? Continue reading
長久以來,「說教」一詞,被定性為貶義的詞語。年輕人說:「我最不喜歡別人向我說教!」身為長者的亦有人說:「說教的東西已不合時宜!」正因為這種態度,很多為人父母或為人師長者,他們本來負有教育下一代的責任的,亦因為害怕觸犯忌諱而憚於說教。久而久之,若有人敢不顧流俗,起而與成見抗衡,則必被視為迂腐,譏為「老土」。 Continue reading
在他報看到胡菊人先生的大文 – (人生之錨)。文章內容頗具說教味,胡先生說:「讀到太多令人哀歎和苦痛的自殘殘人的新聞,更增加了人生應有舵和錨的信念。至於甚麼舵和錨,如果要由我說出來,真變成「牧師」了,會為良朋所笑。」 Continue reading
筆者在本欄提及在課堂上與學生解釋《論語》中論孝的章節時,向學生講述一個於現實生活中「人不如狗」的故事:故事的主角是一對年輕夫婦,他們愛護狗兒,寵溺有加,卻忽略了對老媽的關心。 Continue reading
有一對年輕夫婦,不願生兒育女,但卻醉心於豢養寵物 – 狗。在他們二人世界的小小居室中,養了品種不同的三頭可愛的小狗。據旁觀者說,他們夫婦平日對狗兒寵溺有加,噓寒問暖,無微不至有甚於對家中的老媽。 Continue reading
年年會考放榜,總有不少人金榜題名,亦總有不少人名落孫山。語云:「幾家歡樂幾家愁!」最堪為現實的寫照。成功的不必說了,錦上添花的訪問隨處可見;失敗的,我們究竟應以怎樣的態度去看待呢? Continue reading
望子成龍在古時是天經地義的事,於現代卻被視為大不該。每當會考放榜,熱心關懷後輩的人士,目睹試場失意,徬徨不知所措的一群年輕學子,臉上那份失落的神情,由於同情心的驅使,更常指父母望子成龍之心而大張韃伐,於是恆常對子女有期望、有要求、有約束的父母,罪惡感不禁油然而生,頓然間陷入了無所適從的境地。 Continue reading
現代中國人 – 無論在國內或海外,由於在生活上,普遍表現出貪婪自利,甚至貪贓枉法,使人覺得「中國人十分醜陋!」於是不少所謂有識之士,便將責任推到中國傳統文化身上。個人覺得這種推斷很不公平。長久以來很多人都誤會中國傳統社會是一個自私自利的社會。經常被引用來批評的兩句話是:「各家自掃門前雪,不管他人瓦上霜。」– 表面看來這確是十足自私自利。假如我們細心研究,深入分析,當會發覺歷史上的中華民族絕不是一喜歡損人自肥的民族。中國以農立國,百姓由工作至收成,都必須本守望相助,利己利人的宗旨行事。 Continue reading
一九九五年的新頁揭開了。還有五年,二十世紀便向我們揮手告別,身為知識分子,面對廿一世紀之將臨,究應有怎麼樣的思想?和怎樣的生活態度?這是值得我們好好思考的。 Continue reading
自「五四運動」以來,儒家學說備受曲解,有不少好學的年輕學子,往往提出以下兩個問題:
第一問:春秋時代孔子提倡禮教,是不是為適應統治者的需要,維護統治者的利益?第二問:漢武帝獨尊儒術是不是為壓抑諸家學說,推行愚民政策以實現其統治目的?
要解答以上的問題,必須從歷史的研究中去找尋答案。 Continue reading